黃山怪石一覽——玉屏樓景區(qū)
更新時間:2020-09-08
玉屏樓景區(qū)
鏡子石 在龍蟠坡,左手有一石矗立,平整光滑如鏡,俗稱“鏡子石”。相傳清代名妓董小宛游黃山時,曾在石前梳妝畫眉,然后移步邁入天門坎。
姐妹放羊 沿龍蟠坡登黃海矼,來到橫云石,只見蓮蕊峰與圣泉峰相接處,有兩石并列,形如姐妹。石前一片矮腳古松,宛如羊群。松石搭配,構(gòu)成“姐妹放羊”奇景。
橫云石 爬完龍蟠坡,有一塊巨石橫在前面,擋住前往天門坎的去路,此即橫云石(路左手為黃海矼,往右有道繞石而上)。據(jù)《黃山指南》載,太史孫晉在石上刻有“橫云”二字?,F(xiàn)“橫云”二字上部仍依稀可見。
五老上天都 在黃海矼至天門坎的磴道上,回望“金雞叫天門”,“金雞”已然不見,變成五個長袍老翁,正順著山脊,踩著亂石,傴僂提攜,向天都峰攀登。其中最前面那個老翁手中還似拄著拐杖,正回頭給同伴鼓勁。今有旅游諺語:“要問天都有多高,五老千年半山腰”。
兔兒望月 上天門坎,可見右手峭壁上有巧石如玉兔,仰頭朝天,俗稱“兔兒望月”。
龜魚石 下天門坎,前行約數(shù)十步,可見左手山塢中有一巨石,似烏龜和魚擁抱在一起,俗稱“龜魚石”。右手石壁上有青石雕刻的“龜魚石”三字。
老虎下山 由龜魚石前行,至比較開闊轉(zhuǎn)彎處,向右上方玉屏磴道山坡遙望,可見磴道鐵欄處有兩個怪石,恰似一只下山猛虎,正奮力捕捉一只野豬。
伍員問卜 在龜魚石前方較開闊處,隔著玉屏索道纜車線向蓮花峰與蓮蕊峰腳遙望,見有二塊巨石一高一低,相對而坐,好像一陰陽先生正在給人占卜,人稱“伍員問卜”。
童子拜觀音 天都老道口仰望,可見右手耕云峰下有一石聳立,上下尖細(xì),中間粗大,亭亭玉立,酷似仕女,左手天都峰腳又有一石,恰似跪地下拜的童子,兩石結(jié)合,構(gòu)成“童子拜觀音”的神話圖景。《黃山指南》載:“在云巢洞口下,東視,尤為楚楚。”此外,松谷庵上方,有兩石對峙,大者若合掌趺坐,小者若鞠躬下拜,亦稱“童子拜觀音”。
天上玉屏 在天都峰“天梯”頂部,石如屏風(fēng),故名。
天橋 位于鯽魚背下方,石從中裂,人無法渡過。民國時架條石連接,因高在天都峰上,故名“天橋”。此處可望北海景區(qū)“仙人飄海”和“羊子過江”等景點。
鯽魚背 在天都峰上。過天橋,有一石矼,長10余米,寬僅1米,如鯽魚之背,兩側(cè)萬丈深淵,深邃莫測。今人黎光祖有詩曰:“東瀛有鯽魚,隨浪上天都。浪退魚忘返,供人背上游。”從成因上分析,鯽魚背系由冰川刨蝕而成。
金牛飲水 從天都峰回望玉屏樓,樓前青獅石宛如一條金牛,正引頸啜飲天池之水。
仙桃石 過鯽魚背,穿過第一個石洞,回頭可見洞頂上有三個圓石相壘,恰似一盤蟠桃。從石縫中長出的松樹,形同葉柄和桃葉,人們故稱其為“仙桃石”。此處石洞被便稱為“仙桃洞”。實際上,石和洞均是由花崗巖經(jīng)過球狀風(fēng)化作用而形成。
天都極頂 天都峰頂由一整塊花崗巖構(gòu)成,逾數(shù)十丈,頂壁而起。登上絕頂,極目遠(yuǎn)眺,“萬峰無不下伏,獨蓮花與抗耳”(明徐霞客《游黃山日記(后)》)。
跳板石 由天都峰極頂沿天都新道下行,右手“萬仞壁”上空有一巨石橫出巖壁,形似游泳館內(nèi)高空跳臺向外伸出的跳板。
步鐘梯 沿天都新道下行,不遠(yuǎn)處有一陡峭石壁。當(dāng)初施工時,為方便游人看清對面的缽盂峰,黃山石工在石壁上砌槽子,直上直下并在中間設(shè)觀景臺,孰不知當(dāng)槽子內(nèi)復(fù)式臺階掘好時,人行其中,稍用力跺腳,即會發(fā)出咚咚之聲,石工們便稱之為步鐘梯。
煙浪屏 站在步鐘梯中間的觀景臺前看,對面佛掌峰、缽盂峰、紫石峰三峰相連,只見有一純石無土的石矼形似堤壩狀若屏風(fēng)。當(dāng)霧籠群峰,南風(fēng)勁吹之際,屏障兩邊會出現(xiàn)截然不同的景象:云谷寺方向煙云滾滾,霧浪滔滔;天都峰和青鸞峰之間,則天藍(lán)如洗,萬里無云。由于龐大的怪石起到了遮煙擋浪的作用,故稱煙浪屏。
萬仞壁 位于天都峰頂跳板石下方,因陡峭森嚴(yán),如刀削斧劈,刻削萬仞而名。在天都新道中段一步橋處仰視,最為驚心動魂。
天地一線 由萬仞壁下行轉(zhuǎn)彎,路突入兩壁相夾處。壁高30米,夾縫總長80米,游客上下均需側(cè)身而行。人在其中,仰天望地,僅有一線,故名。
二僧朝天都 在天都新道下段向耕云峰方向遙望,可見兩塊巨石,酷似兩個穿著袈裟的和尚,一前一后,面向天都,作揖拜狀,故名二僧朝天都。因?qū)γ嫔郊股嫌幸粓A形天然巨石,恰似彌勒佛,席地而坐,胸腹袒露,笑容可掬。一石在上二石在下,故又名“雙僧拜佛”。
試膽石 從天都新道口,跨越步汀橋上行約數(shù)十米,即來到一塊巨大的石壁前。石壁右手有株奇松貼壁生長,左手巨石上伸下陷,恰似老虎張開大口作吃人狀,新道就從這老虎口中經(jīng)過,且狹窄難行,過此磴道后路越來越險。故被稱之為試膽石,亦名老虎嘴。
海豹爬壁 在試膽石向天都與耕云峰結(jié)合處遙望,可看到一石酷似海豹,正昂首用力向石壁爬行。此外,在松谷庵二道亭下,東側(cè)崖壁上有石似海豹,亦稱海豹爬壁。
蒲團石 從天都老道左轉(zhuǎn),沿著玉屏蹬道上行不遠(yuǎn),有一圓形巨石,酷似僧人打坐用的蒲團,直徑約4米。立于蒲團石上,可觀天都峰上游人攀“天梯”的情景。
臥龍澗 沿蒲團石上行,有一巨大花崗巖石塊,從附近山坡上滑下,正好斜立在山澗中間,游人要從峭壁間斜立處鉆過,才能登上小心坡。旁邊崖壁有清人汪天與所題“臥龍澗”三字。
一線天 過小心坡,越渡仙橋,有一兩壁夾成的狹長石巷,寬不過2米,窄處僅半米,中間盤道有80多級,僅能容一人通過。人行其中,仰望長空,只見藍(lán)天一線。清初李雯有詩:“云里石頭開錦縫,從來不許嵌斜陽。何人仰見通霄路,一尺青天萬尺長。”一線天,是粗粒似斑狀花崗巖體中近南北的垂直斷層,在風(fēng)化侵蝕、流水冰凍和重力崩塌的作用下,原來比較細(xì)窄的斷層裂縫,不斷被擴大,逐漸由寬變深,原來完整的花崗巖體分裂為二,最終形成了地拔雙崖、天余一線的狹長石巷。
蓬萊三島 過“一線天”,回頭可見三座參差不齊的小石峰,從深壑中拔起,純石無土,峰上奇松挺拔。云鋪海時,峰尖微露,宛如神話傳說中的蓬萊仙境,故名蓬萊三島。
雙獅守洞門 站在“蓬萊三島”前平臺,向上仰望,見“文殊洞”兩側(cè)石壁上各有一奇石如獅蹲伏守望。
鸚哥石 站在“蓬萊三島”前平臺,可看到一線天兩壁頂端,有一巧石酷似鸚鵡。
飛魚石 在“蓬萊三島”右側(cè)山峰上,玉屏天池下,有一巧石狀如飛魚,故名。又名“飛魚跳天池”,從蓬萊三島前看極為神似。
青獅石 在玉屏樓。迎客松旁有一巨石如雄獅,與象石合稱“青獅、白象”。石上有“老松”、“勝景”、“不險不奇”等諸多石刻。
象鼻石 在玉屏樓。與青獅石相對,有一巨石如大象蹲伏,頭部有石柱翹起,酷似象鼻,故名。今人有詩:“怪石凌空脫帽瞧,青云刺破勝尖刀。生來象鼻朝天翹,欲與蓮花試比高。”
玉屏臥佛 玉屏峰頂,酷似一佛仰臥,頭西腳東,慈眉善目,體態(tài)勻稱,神形俱備。從陪客松、文殊臺位置仰觀最佳。
仙人把洞門 從玉屏樓東望天都峰頂石室,前側(cè)有一石人斜倚門框,如守護(hù)洞室。名“仙人把洞門”。
松鼠跳天都 在玉屏樓前,向耕云峰頂遙望,可以看到兩塊巧石酷似小松鼠,正收腹弓背,向天都峰上跳越。今有民諺:要問天都有多險,松鼠只測不敢跳。
仙人下轎 從玉屏樓向左前方下視,可見耕云峰右下近天門坎處,有上下兩塊奇石,上者酷似一頂八抬大轎,下者似一個仙翁正走出轎門。細(xì)看又似老翁端坐,持桿垂釣,故又稱“姜太公釣魚”。
鳳凰石 從玉屏樓前向朱砂峰上俯視,可見一石酷似鳳凰亭亭玉立。舊傳軒轅黃帝在黃山時,有鳳凰引領(lǐng)百鳥前來,祝賀黃帝煉丹成功。鳳凰欲隨黃帝前往天宮,黃帝不允,將之點化成石。
金龜朝北斗 玉屏樓賓館左后側(cè),有一怪石形似烏龜,頭朝上尾朝下,俗稱金龜朝北斗。
采蓮船 站在玉屏樓前,向右方蓮蕊峰頂遙望,見一石如船,頭北尾南,有帆有舵,飄蕩在含苞待放的蓮蕊峰上。石上長有勁松,宛如篷桿。云海起時,更象一葉扁舟在海中航行,又名“渡云船”。清人許全治有詩:“不載張騫入斗牛,溯洄銀漢泊峰頭。橈停獨候探花客,好采芙蓉過十洲。”
孔雀戲蓮花 在蓮蕊峰腰面對蓮花峰的峭壁上,有一巧石酷似美麗的孔雀,歪著頭頸,面對蓮花峰,幾層斷裂的石面剛好鋪成孔雀尾巴。
龜兔賽跑 在“孔雀戲蓮花”下方,有一柱狀巨石,頂部一石如兔翹首伏地欲奔,下有一石如龜伸頸昂頭似爬,故名。
望夫石 從玉屏樓西行,站在“大士巖”前向玉屏峰西側(cè)遙望,可見巖壁上邊有一巧石,如少婦立在石臺上,似在盼望夫君歸來,故名望夫石。
仙人飄海 在玉屏樓后立雪臺,向白鵝嶺遙望,在始信峰和石筍矼之鞍部,可見一石柱如人直立,衣隨風(fēng)動,瀟灑飄逸。云海鋪陳時,就恰似仙人飄洋過海。又名“達(dá)摩飄海”。
羊子過江 從立雪臺向白鵝峰右側(cè)遙望,可見山洼凹陷背襯藍(lán)天處,有石如羊,前面溝壑,猶如江面,人稱“羊子過江”。
石榴石 在玉屏樓右側(cè),立雪臺邊,有巧石如石榴,石上生長一棵奇松,似石榴葉,故名石榴石。
犀牛望月 在蒲團松至玉屏樓老道旁。距蒲團松數(shù)十米處,路左牛鼻峰上,有一怪石狀如牛頭,昂首仰望長空,人稱“犀牛望月”。
鷹嘴石 下好漢坡前行,抬頭西望,蒲團松上有巨石如鷹,鷹頭左轉(zhuǎn),似在用喙梳理羽毛。
指路石 從蒲團松沿蓮花橫排道前行約200米,有一奇石如掌,食指朝天,似在指引人們攀登蓮花峰的道路。因其形狀又酷似手機,今人多稱之為手機石。
鴛鴦戲水 蓮蕊峰腰處,有石紋宛如浮雕,上有鴛鴦劃水,下則碧波蕩漾,就似鴛鴦在水中嬉戲,故名。
金龜探海 在蓮花溝頂,南側(cè)有一團狀花崗巖巧石,長1.5米,寬1米,其狀如龜,正伸著脖頸朝向前面的深壑探尋,名為“金龜探海”。因龜背石紋如蛇,故又名“蛇盤金龜”。
龜蛇守云梯 在百步云梯上端,兩旁各有一石,一如龜,一似蛇,共守云梯,人稱“龜蛇守云梯”。因龜蛇二石位于蓮花峰腳,故又名“龜蛇守蓮花”。
玉兔吃草 蓮花峰腳,隔溝北望,有一崩石,斜靠石壁,其外形輪廓極似一兔,兔唇邊又恰生一叢鮮綠的龍須草與一株小松樹,故名“玉兔吃草”。
鰲魚吃螺螄 下百步云梯,向鰲魚峰眺望,只見“鰲魚”正張開大嘴,似要吞食前面螺螄狀的圓石,峰石結(jié)合,構(gòu)成“鰲魚吃螺螄”奇景。從成因上看,鰲魚嘴是花崗巖沿水平節(jié)理被剝裂而張開,而螺螄石則是由花崗巖球狀風(fēng)化而成。
老僧入定 在百步云梯下端觀景臺,向右下方鰲魚峰前面的山谷處觀看,有一怪石高約3米,宛如一位身披袈裟、頭戴僧冠的和尚,趺坐靜修,取名“老僧入定”。如有云海時,又稱“老僧觀海”。
老鼠偷油 在“老僧入定”上方,有數(shù)塊小巧石相連,恰似一只老鼠把油瓶扳倒在地,名為“老鼠偷油”。
貓石 下百步云梯,前行數(shù)十米,即到蓮花洞。洞前奇峰嶙峋,一峰頂端有巧石如貓,兩耳直豎,首尾俱全,人稱“貓石”。
偉人像 下百步云梯前行約200米,回首云梯下端懸崖,有石酷肖人的臉部輪廓,頗似鄧小平的側(cè)面剪影,故名。
容成朝軒轅 站在鰲魚洞口向左前方蓮花峰腰遙望,可見兩塊巨石,一上一下,狀似兩個巨人,上者端莊威嚴(yán),下者俯首朝拜。又因不遠(yuǎn)處容成峰仰朝蓮花峰,蓮花峰象征軒轅黃帝。這兩組景都稱“容成朝軒轅”。
鰲魚馱金龜 在光明頂,隔天海觀鰲魚峰,可見峰背有巧石如龜,昂首向前。峰石結(jié)合構(gòu)成“鰲魚馱金龜”奇景。有云海時,此景更是妙趣橫生。有時只露出金龜?shù)念^和背,就仿佛在茫茫大海中,正朝著對面蓮花峰方向爬游,人稱“金龜渡海”。
繡球石 鰲魚峰分流道上方有夾壁如一線天,抬頭望夾壁有一大石如球,兩壁相夾,欲止還動。又稱“仙人拋繡球”。
慈航石 在煉丹臺左側(cè),有一巧石,形狀如船,因近古時大悲院,佛家起名“慈航石”。
法袋石 在煉丹臺右,有一石形似寺院中彌勒佛的法袋,故名。
杵臼石 在煉丹峰下,洗藥溪中。古人附會,軒轅黃帝曾在此搗藥煉丹故名。此外,普賢洞下亦有一杵臼石。
雙龜石 在石門峰上,兩崖夾谷,有巨石橫架如橋,兩邊各有一塊巨石,形狀如龜。石橋長約10米,人可通行。自白鵝嶺下400級時,仰視猶為奇特。
猿猴石 在“雙龜石”左側(cè),有一石形如猿猴。
老龍頭 在棋石峰西,光明頂往北海路下側(cè),有巨石如龍頭,上有古松如龍角,故名老龍頭。
鴿子石 從氣象站臺去西海前行不遠(yuǎn),路旁有一小峰。峰頂有巧石似鴿子,形象逼真,故名。
- [2025-02-10]宏村+黃山+徽州雕刻體驗3日游
- [2024-08-30]徽州古城、宏村、西遞,畫廊純玩3天2晚定制游
- [2024-08-30]黃山4天3晚親子定制游,家庭游路線參考
- [2024-05-29]黃山徽州6天旅游行程,6天定制游
- [2024-05-11]黃山會議團、黃山培訓(xùn)會議行程
- [2024-05-10]徽州黃山5天定制游,5天旅游團
- [2024-04-14]黃山徽州3天2晚定制游,3天路線安排
- [2024-04-14]徽州研學(xué)方案,3天2晚研學(xué)行程